第八届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协同融合应用技术”分会在北京顺利召开

  • 发布时间:2023-05-17
  • 浏览:1336次
  • 信息来源: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组委会

4月28日,G04协同融合应用技术分会在北京国测国际会议会展中心贵宾厅举办。协同融合应用技术分会由北京遥感信息研究研究员文江平和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要感测绘事业部部长邹同元担任联合主席,杨悦坤担任秘书。分会聚焦大数据挖掘与服务、遥感数据高精度处理、遥感智能融合应用三大板块,邀请来自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航天恒星等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多位行业知名专家和学者们,围绕高分对地观测数据特点和应用需求,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围绕智能筹划、高精度处理、数据融合、大数据挖掘与服务等方向难点和热点问题展开学术交流和讨论。各位专家、学者从行业最前沿、最迫切、最关注的需求出发,共同分享和讨论卫星导航行业应用的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系统。

会上,文江平主席做开场致辞。在开场致辞中,文江平主席对接受特邀前来报告的专家表示感谢,希望此次分会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新技术、新理论的平台和机会,以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启发。

专家、学者为本分会贡献了9篇精彩的特邀报告,针对遥感大数据智能应用、几何定标定位技术及应用、环境感知与目标探测、遥感解译技术以及遥感在社会服务保障应用等多领域别做了专题报告。

在第一部分大数据挖掘与服务板块,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刘绍波研究员重点介绍了遥感大数据方向的背景内涵、智能应用实践和大数据平台所涉技术,对遥感大数据未来应用发展方向提出了见解。吉林长光卫星公司李贝贝副主任重点介绍了吉林系列星座最新主流型号的各项参数和多个示范应用的案例服务能力,并对后续星座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构想。

在随后的遥感数据高精度处理板块中,信息工程大学王涛教授首先介绍了星/机载线阵传感器几何定标定位技术和应用过程。重点梳理了其中所涉的传感器技术结构、定标场地建设、软件模型算法和解决的关键问题等方向。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史振威教授向大家讲解了现阶段光学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向的研究思路、实验结果分析对比及工程应用成果,梳理了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建议,分享他对未来遥感大数据和地理信息等方向变化检测的最新思路。北京理工大学王文正副研究员梳理现阶段高光谱智能环境感知与探测方向所涉任务、核心问题、影响要素、研究内容和目标,对未来异源图像融合实现高空间光谱分辨率的技术难点方向提出了展望。上午最后一篇特邀报告来自于武汉大学杨文教授介绍了高分卫星对现有小目标检测技术和国内外成果,针对遥感弱小目标位置偏差敏感和难点问题,建立了数据集和多项基准,提出了处理对应的检测算法和具体策略。各位参会人员在现场展开热烈讨论和提问交流。

分会下午场由遥感智能融合应用板块开始,北京大学杜世宏教授率先重点讲解了高分数据在城市景观发展过程中的创新应用,利用海量数据支撑,将以往重点聚焦在像素级要素精细应用思路拓展到体系化场景分类,并通过内在逻辑梳理,用以支撑城市景观数据产品的高效分析应用构想。与杜教授精细化研究汇报截然相反的,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李素菊主任对国家应急减灾领域方向的高分卫星使用情况进行了现阶段宏观背景介绍、发展模式及国内外监控应用案例展示,对领域内关键技术的未来建设和落地实施提出了构想建议。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向雪霜研究员委托团队成员黄美玉研究员,针对现阶段多模态遥感图像智能解译方向所涉难点问题的解决思路、取得突破的重点算法成果进行了分享。

G04协同融合应用技术分会在作为此次收到论文稿量最大、优秀论文篇数最多的分会,特别增设优秀论文报告环节,以便各位业内同仁更好交流。

在总结发言中,邹同元表示随着高分专项工程和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建成,我国天基/临近空间/航空对地观测体系的不断完善,遥感成像方式、波段数和分辨率日益多元化,数据量呈指数增长,数据获取速度加快,时效性越来越强,应用场景不断丰富,给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应用带来了挑战。本次分会讨论的议题不仅包括数据处理与融合应用新技术、智能解译与大数据分析新技术和遥感导航信息融合应用信息技术等技术研究议题,同时含有应急减灾应用体系建设、城市景观结构感知、遥感数据的小麦条锈病监测应用技术等高分技术在日常生活保障上的技术支持与应用。希望本次协同融合应用技术分会能够进一步促进业内各界的学术交流,促进高分技术更好的改进我们的生活。